在全球化的背景下,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,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上去了,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上去,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也才能上去。中国之所以还缺乏像微软、苹果、英特尔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科技公司,就是因为中国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,缺乏核心竞争力。
目前,中国政府正着力提倡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日前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,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,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。
有数字显示,2014年,中国企业研发支出占收入的平均比重仅为1.39%。从全球来看,这一数据10年来的平均值是3.7%。而像美国高通这样的通讯行业巨头,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约为财年收入的20%。显然,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并不大,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,远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。
手机领域一直是中国创新企业的先锋,从3G到4G,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,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为国产手机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,截至今年三季度,国际权威机构的统计显示,全球前五大手机厂商中,中国占据了三席。
同时,在技术创新领域,国产手机厂商的创新之路也发展迅猛。据新京报之前的报道,截至2014年11月,华为获得的专利授权量近3万件。截至2013年底,中兴通讯的累计专利授权量已超过1.6万件。但是,我们也应该看到,除了华为、中兴,不少国产手机厂商的技术专利,尤其是核心技术专利,与其市场占有率不成正比。
做产业的人都支持,一流企业做标准,二流企业做品牌,三流企业做产品,那些能做标准的企业正是行业中的标竿和领头羊,这些公司都具备技术专利、雄厚的资本,他们生产的产品技术参数、产品质量要求将成为其他企业的的模版,成为其他企业生产的技术标准,占据着产业链上最丰盛的利润。
但是知易行难,如果把企业作为一个金字塔,塔尖的企业就是那些掌握了最核心技术、能够创造行业标准的公司,这种公司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,都异常稀缺,其原因之一是,行业标准式的技术创新需要海量的人力和技术投入,每一个行业标准背后都是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基础研究和付出,这种不惜血本的投入,需要企业和企业家有着非常长远的眼光和强大的商业手腕。但对于很多习惯于拼杀价格战的中国公司来说,如何从哲学和思想观上来改变自己,恐怕是做基础创新之前要迈出的第一步。
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黎瑞刚先生近期说过一段话:“在技术创新领域,讲到根本,是哲学和价值观的东西:你有没有一种使命去要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,让世界更加美好。只有怀着这种终极价值观上的高度认同,才能进入到一些底层的开发中去,才能诞生一些革命性的东西。”显然,创新是件需要认真对待的事。
以通信企业为例,高通毫无疑问是通讯技术行业的巨头之一。从2004年的诺基亚,到今天许多中国企业,包括华为、联想、小米等,这些企业都采用了高通的芯片,使用了高通的专利。
但在30年前,高通还只是一家在美国圣地亚哥没有人知道的小公司,到今天成为无线通信领域的霸主,其成功秘诀是什么?高通创始人曾说过,高通的爆发式增长来自于三个方面:发明、创新、颠覆。
据媒体报道,在高通,大部分员工都从事着与技术开发和客户服务相关的工作。自创始人到普通员工,都以发明和创新为使命和荣耀。在高通的门禁卡上注明的是员工对公司的技术贡献,分为“知识产权贡献者”、“发明者”、“知识产权导师”、 “发明大师”四个等级,员工们如果获得了这些认证,往往比职务上的提升更高兴。
在高通公司的办公楼里有数座“专利墙”,上面注明了是何种专利、发明人的姓名等信息,以彰显对发明者的尊重。很多技术是看不见、摸不着的,可以想象的是,当高通的员工在带着家人、朋友、客户参观公司的时候,可以指着墙上的某块小牌子说:“这是个技术专利是我发明的、它解决了什么问题”的时候,那种荣誉感和自豪感是何等的强烈。可以说,正是创新与发明真正成为高通的信仰、“情怀”,才成就了这家公司今天在业界的地位。
这种融入公司血液的技术创新文化,正是我们本土企业应该好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。仍以通信行业为例,在今年喧嚣的国产手机大战中,企业热衷于开各种发布会、推各种新概念新名词,仅十月份,国产手机厂商几乎一天一个发布会,推出的新机令人眼花缭乱,但是真正能树立行业标杆的基础性技术创新又有多少,恐怕要打个很大的问号。
价格越打越低,整个行业的利润却不增反降,这是不利于整个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的。在海量的发布会、绚丽的PPT背后,我们的厂商是不是该认真反思下,技术积累和创新真正做了多少,企业中做基础研究的工程师和技术研发者,在企业中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了吗?
中国制造要变成中国创造,中国科技企业要发展成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,毫无疑问,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一条必由之路。少一些浮躁、多一些沉淀,少一些发布会,多一些基础研究和核心专利,少一些喧嚣和口水战,多一些对创新技术执着与坚守的“情怀”,背靠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,相信中国的“苹果”、“微软”并不会太遥远。